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

雙語教育二三事

自從親眼看到朋友們的小孩上了 Kindergarten 後在家都改講英文,就開始對小孩的中文教育緊張了起來。前陣子從圖書館借了一本探討雙語教育的書:Raising a bilingual child,認真地看了起來。這篇文章就書中提到的一些重點,以及閱讀時的心得感想做摘要。

語言教育

  • 語言的學習分成「詞彙累積」和「語法結構」兩部分。在許多家長的認知裡,教小孩語言,就是告訴小孩每樣東西的名稱 (associative learning),但那只是語言學習的一部份。要能夠使用一種語言,小孩還必須靠自己的大腦,來掌握語言的抽象結構,而這部份是無法靠家長或老師一步一步教導的。
  • 環境對幼兒的語言學習是很重要的。家長能提供最好的語言學習環境,就是不斷地使用該語言和幼兒互動大量接觸語言固然重要,但是如果只是電視或廣播的背景聲音,或者只是家中其他成員之間的交談,對幼兒的學習成果都是有限的。所以和幼兒的「互動」也是關鍵
  • 每種語言包含各種不同的語音,要學會一種語言,必須要能分辨出這種語言當中不同的語音。研究顯示,這種分辨能力的關鍵期,在於嬰兒出生後的12個月內,過了12個月後,幼兒對語音的分辨能力就會下降。就像 Hindi 裡面的 d 和 dh、b 和 bh 對我們來說聽起來是一樣的,我們的ㄓㄔㄕㄖ,對印度人來說聽起來也都一樣。

 雙語學習

  • 雙語學習的情況有兩種,一種是兩種語言自出生開始並行,另一種是先學一種語言,進了學校或進學校之前再學第二種。這兩種都有機會成為「雙母語」。如果進入青春期才開始學習第二種語言的話,第二種語言能夠成為母語的機會就很低。
  • 語言學習的程度也有差別,最好的程度是在口語 (playground language) 和專業 (academic learning) 上都很流利,其次是只能使用口語,最粗淺的程度是只能被動聽懂,無法流暢運用。

非主流語言

  • 一般討論雙語學習,大多是「一種主流語言、一種非主流語言」的情況,所以學習過程中對這兩種語言的接觸,作者也有不同的建議:如果希望能夠至少被動了解一種非主流語言,接觸非主流主流語言的比例至少要是 2:8。如果希望兩種語言能夠達到同樣的程度,非主流主流語言接觸的比例要是 7:3。也就是說,如果希望在美國生長的小孩中文程度和英文一樣好,以一天醒著16小時來算,一天要接觸中文 11 小時、英文 5 小時才能辦到。
  • 學習非主流語言的時機,應該要在五歲之前,並且要持續學到九歲之後。兒童學得快,忘得也很快,如果在九歲之前中斷的話,學習成果幾乎無法保留。

這本書也提到,小孩在家裡和兄弟姊妹之間,使用主流語言是正常的,勉強不來... 此外,這本書還花了一些篇章在探討雙語的好處,以及如何建立學習雙語的環境 (雙語學校、暑假出國、邀請使用非主流語言的長輩或朋友來訪,等等。) 這個部分比較主觀且因人而異,就不另作摘要。


Raising a bilingual child
Barbara Zurer Pearson, Ph.D.
Living Language, A Random House Company, New York, 2008

Amazon Preview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